top of page



由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:香港港口外交的雙面鏡
香港,這座東方之珠,如何在百年間從一個小漁村蛻變為國際航運樞紐?它的港口外交,又如何在波瀾壯闊的歷史長河中,織就一張連結世界的無形之網? 夏巨富2024年出版的《近代香港輪船航運業研究 1840–1911》,即就這些問題分階段論述,由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,讓我們看見香港的港口...
12小时前
0


銀牌的啟示:張震遠與香港商品交易所的幻滅之夢
一塊銀牌,可以講述多少香港的故事? 這塊刻有「HKMEx」(香港商品交易所)字樣的純銀紀念牌,表面閃亮,背後卻是一場香港金融史上最具爭議、最具政治意味的失敗實驗。它不只是一件紀念品,更是一個時代欲望與幻滅的見證。
15小时前
0


連接世界,還是被世界取代?香港交通網絡的挑戰與抉擇
香港為何能夠在全球貿易網絡中佔據一席之地?在全球製造業轉型、區域物流競爭激烈的當下,這座城市又如何維繫自身作為「世界級樞紐」的角色? 王緝憲博士的新作《世界級樞紐:香港的對外交通》正是試圖回應這些問題的一部重要著作。全書以「交流是城市生長之本」作為序言開場,強調交通運輸並不...
2天前
0


從曾蔭權的財政預算案:細說香港「財爺」和「派糖」的往事
你還記得,「財爺」這個稱呼,是如何在香港流行起來的嗎? 1995年9月,財政司麥高樂離任,繼任人就是後來的特首曾蔭權。曾蔭權身為第一位華人財政司,貫徹彭定康親民的作風,從他的稱呼上都可以略知一二,香港市民稱他為「煲呔曾」,或稱他為「財爺」。
2天前
0


一個港英年代的「計時炸彈」:麥高樂的財政預算案
一份財政預算案,會不會變成政府的「計時炸彈」? 彭定康就任港督時形象親民,吃蛋撻、喝涼茶,常被視為貼地的象徵,亦因此民望高企。然而,領導一個政府並不單靠一人之力,「不怕神一般的對手,只怕豬一般的隊友」這句網絡語錄,若放在九十年代初期的港英政府身上,也許能用來形容他麾下一位備...
2天前
0


當我們談香港,為何必須從港口說起?
當你望向維多利亞港的海面,你看見的,是一座普通城市的海濱,還是一道通往世界的門戶? 從不靠國界,而是靠海洋與貿易,香港在歷史上從來不只是一座孤立的城市。正如香港海事博物館2022年的《香江泛洋奇蹟:1945年以來我們的港口故事》展覽所揭示,這座城市的故事,必須從港口說起——...
3天前
0


在維港航線上談判世界:香港作為全球實驗場
當我們談論「港口外交」,我們在談些什麼?是否只有高層領袖的會晤、官方舉辦的論壇,才能稱作「外交」? 若將視野拉回歷史深處,重返貨輪穿梭、貨櫃堆疊、碼頭工人汗流浹背的日常,重返一艘艘停泊維多利亞港的船隻和背後串連起的國際貿易網絡,我們或許會發現,香港早在沒有「外交部」的時代,...
4天前
0


總督夫人的中國筆記:Pamela Youde 眼中的八十年代中國
當一位總督夫人踏足長城之上,她究竟看見了什麼?是歷史的輪廓,還是未來的預兆? 1982年出版的《China Through the Eyes of Pamela Youde》,乍看之下是一部普通的遊記散文,由港督尤德爵士(Sir Edward Youde)之妻 Pamela...
4天前
0


從貨櫃到資本:香港「港口外交」的轉型與延續
當我們回望香港如何在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的位置,最直觀的畫面,總是維多利亞港上的一艘艘貨輪,或是碼頭邊排列整齊的貨櫃堆疊。但真正支撐香港在全球體系中保持節點地位的,從來不只是海上的貨船。更深層的,是一種穿越了殖民、冷戰、回歸交替的「港口外交」——一種以開放、流動、制度中介為手...
5天前
0


潘源良珍稀手稿歌詞〈牆〉:八九香港的記憶裂縫
當一首歌從未在市面流通,僅以手稿形式存在,它是否仍能觸動人心、成為時代的證言? 潘源良於1989年8月3日所寫的〈牆〉,從未正式發表,它只是一張手寫稿,一段沉默歲月中的心聲——卻恰恰因此,成為香港集體記憶中最珍貴的一種「未竟」。這首由潘源良填詞、劉以達譜曲的作品,誕生在六四...
5天前
0


當海洋記憶被消音:為何我們要重讀香港的航運史?
當我們提起香港的歷史,你會從哪裡說起?是從英國殖民地時代,還是更早以前、那些在海上交會的船影、潮聲? 翻開香港海事博物館2005年的專刊《皇朝與瀚海》,我們或許可以用另一種角度,重新思考這座城市與海洋的關係。不是從權力的更替開始,而是從一艘艘穿越風浪的船隻,從一批批水手、移...
6天前
0


在棋盤上對抗權力:民主黨《超然鬥獸棋》的歷史見證
為何一個棋盤遊戲可以成為歷史的見證?答案,藏在棋盒的每一個角落。 這款由香港民主黨於2016年推出的《超然鬥獸棋》,表面上是一盒幽默風趣的桌上遊戲,實際上卻是一份極具時代感的政治諷刺作品,也是反映當代政治文化與民間想像的象徵物。它將政治人物化身為各種動物角色,改編傳統鬥獸棋...
6天前
0


「地域秩序原則」:港口城市的對外話語權
當我們談論「外交」,是否只想到國與國之間的官方談判? 那麼,一座城市的港口,能否也成為推動外交的關鍵節點?《中國、東亞與全球經濟:區域和歷史的視角》一書讓我們重新審視這個問題,尤其是在香港的歷史角色中,「港口外交」顯得尤為關鍵。
7天前
0


澳門的「馬照跑」:逸園賽狗權威貼士
當香港今日依然「馬照跑」之際,很容易令人回憶起與澳門一起「馬照跑」的日子,甚至是無數逸園賽狗的往事,現在的澳門賽馬和賽狗都黯然落幕,令人不勝唏噓。 依稀記得有線電視19台,晚上有賽狗直播。而習慣聽賽馬的朋友,一聽到「賽馬」變「賽狗」、「馬主」變「狗主」、「入閘」變「入籠」等...
7天前
0


條約港的身世,香港的命運──從中國通商體系談香港的國際地位
為甚麼一個港口,能夠改變一座城市的命運? 當我們重新閱讀廖樂柏所著《中國通商口岸:貿易與最早的條約港》一書,便不得不思考這個與香港命運緊扣的問題:作為近代中國最早的條約港之一,香港的國際地位,是否從一開始就註定與港口外交、通商秩序密不可分?
4月21日
0


一枚手錶,兩制之間:從物件看香港主權移交的記憶建構
這枚為紀念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所特別製造的「鄧小平手錶」,究竟紀錄了怎樣的歷史時刻?它所傳遞的意義,是否遠超一件簡單的紀念品? 這款瑞士製造的金屬腕錶,表面鑄有鄧小平肖像與中國國旗圖案,下方刻有「紀念1997」的中英文文字,搭配香港城市天際線的圖案,整體以金色為主調,...
4月21日
0


當港口說話:在帝國陰影下的香港自述
一座港口,如何構成香港的國際身份? 當我們談論「外交」,常想到的是國與國之間的正式關係、條約或高層互訪。然而在冷戰年代的東亞,一些城市的外交功能並非由政府主導,而是由港口——這些貿易與交通的節點——以實務方式推動和維繫。T.N. Chiu 所著的《The Port of...
4月20日
0


彭定康系列:回顧彭定康第五份施政報告
什麼叫做一份真正值得回顧的施政報告? 1996年10月,彭定康在立法局發表最後一次施政報告,題為《過渡中的香港》。這不只是一份年度政策總結,更是一份回顧過去、凝視未來的歷史見證。
4月20日
0


港口可以談外交嗎?——從《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》看香港的「港口外交」
什麼是一座城市的外交實力? 對一個沒有主權的殖民港口來說,外交或許無從談起。但若我們將外交理解為一種行動能力、一種在國際秩序縫隙中協調、調解與仲介的功能,那麼,香港自十九世紀以來所展現的角色,便可視為一種「港口外交」的實踐:它既不是傳統意義下的國家代表,也不是純粹的經濟通道...
4月19日
0


彭定康系列:回顧彭定康第四份施政報告
1995年,彭定康面對新一屆、亦是最後一屆的立法局議員,在立法局宣讀了其第四份施政報告。 施政報告開宗明義指出:「本屆的立法局,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個完全由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,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。」這番話回應了他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新政構想──包括設立「新九組」及取消委任...
4月19日
0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