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《冷戰與香港電影》:從曲折中創造出自己的文化樣貌
你有沒有想過,冷戰這場全球意識形態的拉鋸戰,曾如何深深滲入我們熟悉的香港電影? 在五、六十年代的香港,這個英國殖民地表面安穩,其實正處於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夾縫,國共兩黨在此展開無聲卻激烈的文化鬥爭。然而,為何我們在經典的粵語片或國語片中,鮮少見到坦率的冷戰描寫?又或者...
4月14日
0 則留言


知識、權力與文化認同:冷戰後香港的華文學校
當我們談論冷戰時期香港的教育,你會否聯想到華文學校這個場域,也曾是意識形態鬥爭的戰線? 黃庭康在《比較霸權: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》一書中,以比較視角,深入分析冷戰時期香港華文學校的政治生態,揭示殖民政權、華人社群與跨國勢力之間錯綜複雜的權力互動。在這場無形的戰爭裡...
4月13日
0 則留言


香港為誰而慶?從「香港節」影集中看冷戰時代的文化戰場
在冷戰高峰的1970年代初,為什麼一個英國殖民地政府會傾全力舉辦一場全民慶典?又為何這場名為「香港節」(Festival of Hong Kong)的活動會在短短五年間舉辦三屆,卻在之後突然消聲匿跡? 若將這三本珍貴影集翻閱,燈火輝煌的夜景、載歌載舞的花車、華麗張揚的選美舞...
4月12日
0 則留言


如何製造香港?跨太平洋策略的世界都市
在冷戰時期的香港,究竟誰在塑造這個城市的命運? 談起冷戰,大多數人會立即聯想到核武對峙、東西方陣營對抗、情報戰與意識形態衝突。然而,位於中國與西方之間的香港,既非戰爭前線,也非主權國家,卻在這場全球角力中扮演著微妙而關鍵的角色。
4月11日
0 則留言


冷戰下的文學樂園:《文藝新潮》與自由精神的嘗試
在殖民地香港的五十年代,你是否曾想過,一群青年文人如何在東西冷戰對峙、國共意識形態分裂的夾縫中,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學烏托邦?《文藝新潮》的誕生,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中孕育,為後世留下了難得一見的自由文化實驗。 《文藝新潮》創刊於1956年,由馬朗主編,集合了葉維廉、劉以鬯...
4月10日
0 則留言


冷戰下的香港回憶:從個人記憶看時代縫隙
當我們談論冷戰時期的香港,是否往往只想到情報、諜戰與陣營對抗,而忽略了那些在時代縫隙中默默成長的個人生命與記憶? 鄭永常的《香港的回憶》,雖然是一部個人回憶錄,卻從他的成長歷程與親歷觀察中,勾勒出冷戰年代香港社會的深層風貌。作為一位學者兼文人,他的筆觸細膩真誠,透過記憶與敘...
4月9日
0 則留言


政治與銀幕之間:冷戰時期香港電影審查的歷史面貌
當你在戲院裡坐下,燈光漸暗,銀幕即將亮起時,你可曾想過,這場影像盛宴的背後,曾有一道無形的審查之網,在冷戰時代的香港悄然運作? 在殖民時期香港的銀幕上,並非所有故事都得以亮相。自1949年中共建政、冷戰格局成形,香港在地理與政治上都迅速成為東西方意識形態角力的前哨。作為英國...
4月8日
0 則留言


冷戰戰場的文化扎根:新亞書院與殖民地香港
你可曾想過,一所誕生於殖民地、資源拮据的學院,如何在冷戰巨浪下堅守文化信念,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? 新亞書院,這個名字對許多香港人而言,承載着不只是學術回憶,更是精神價值的寄託。周愛靈所著《花果飄零:冷戰時期殖民地的新亞書院》一書,以細膩的筆觸與豐富的史料,勾勒出新亞在19...
4月7日
0 則留言


從虎標萬金油到虎豹別墅:胡文虎家族的傳奇與裂解
你可曾想過,一個曾經富可敵國的家族,最終會因內部張力與權力角力走向衰敗?胡文虎家族的故事,正是一段集商業輝煌、家族傳奇與歷史警世於一體的現代寓言。 胡文虎家族的故事,是華人企業發展史中最戲劇性的篇章之一。這個家族曾因「虎標萬金油」家喻戶曉,傳媒王國遍佈南洋與中國沿岸,其財富...
4月6日
0 則留言


冷戰邊陲的「東方堡壘」:香港在1945-1970年間的軍事與政治角色
當我們回望20世紀中葉的香港,是否曾想過,這座看似邊陲的城市,竟曾被定位為「東方堡壘」,在冷戰的全球格局中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? 從1945年二戰結束至1970年代,香港既是殖民地,也是冷戰前線,是帝國餘暉下的軍事據點,也是自由與共產意識形態角力的交會之地。
4月5日
0 則留言


原名《自由港諜影》的《1950:香港諜戰》
「一份密圖,三方特工,在自由港展開智力較量。」
4月4日
0 則留言


冷戰時期香港:英美角力與間諜暗戰
大家看占士邦的時候,可能從來沒想過,原來當時的香港,正正是全世界間諜匯集的一個地方? 1949年,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,東亞冷戰格局迅速形成。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,鄰近新興的中共政權,既是英國手中的戰略前哨,也是美國覬覦的情報基地。但英美的合作,並不總是同心同德。
4月3日
0 則留言


皇家海軍與香港:一場百餘年的光榮與離別
當你路過添馬公園、遠眺維港,有沒有想過:這裏曾是英國皇家海軍的據點? 從一艘艦船的靠岸開始,香港被捲入了帝國海權的航道。1841年1月,在《穿鼻草約》簽署下,英國皇家海軍上校義律(Charles Elliot)宣佈接收香港為英國領地。雖然清廷未正式承認,這卻是殖民統治實質的...
4月2日
0 則留言


鯉魚門:鎮守維港的前線戰場
你知道,這個今日以海鮮聞名的鯉魚門,曾是香港保衛戰中最激烈的交火地點之一嗎? 鯉魚門,是維多利亞港的東部入口,自英國於十九世紀佔領香港後,便被視為扼守港口的重要戰略要地。為了防衛這片水道,英軍於1887年開始在此地建造炮台,配備當時先進的6英吋後膛隱藏式海岸炮,構成強大的沿...
4月1日
0 則留言


《香港中隊1984-1997》:英國海軍在香港的最後歲月
英國皇家海軍在香港,竟有一支「本地艦隊」?而且曾經以解放軍為假想敵? 今日介紹的這本書,係由陳志輝所著的《香港中隊1984-1997:英國海軍在香港的最後歲月》。希望為大家介紹香港中隊,同五艘為香港服務的戰艦的故事。
3月31日
0 則留言


冷戰時代,香港的戰爭與和平是什麼?
為什麼冷戰的槍火,沒有直接燒到香港,卻徹底改變了這座城市的命運? 冷戰初起,戰爭雖未親臨,但冷戰並非寒冷無聲。在地緣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對撞中,香港成了東亞最特殊的「前線城市」。這不是軍事上的第一道防線,而是一場價值觀與經濟模式競逐下的「資本主義窗口」。
3月30日
0 則留言


誰能預言《香港的最後一程》?
能夠預言「香港的最後一程」者,漢元也。漢元是誰? 就要從一位作家的字說起,漢元,原名馬彬,字漢嶽,漢嶽的嶽字,國語拼音是yue ,而元的拼音是yuan,在拼音上只是一韻之別,於是有漢元這個筆名。漢元的筆名或許鮮為人知,相反另一筆名-南宮搏,就廣為人知,尤以小說最為著名。
3月29日
0 則留言


香港第三勢力胡菊人,冷戰時代多重身分的文人
在二十世紀中葉的香港,處於東西冷戰勢力夾縫之間,成為中華文化在殖民地與全球資本秩序下的一處異質空間。 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,胡菊人(原名胡乘文)以報人、文學評論人、專欄作家的多重身分,於港英時期的報刊言論場中,開展了一種介乎知識分子與公共文化之間的書寫實踐。他的《胡菊人良友專...
3月28日
0 則留言


一場筆戰名震香江,李燄生《與曹聚仁論戰》
1960年,蔣介石準備第三度連任總統時,七十多名香港和海外人士發表聲明,聯名反對,其中包括香港兩位姓名接近的作家,一位是李達生,以寫時事和哲學為主的作家;一位是李燄生,就只以寫時評為主的時事評論員。 時至二十一世紀,有人開始將二人混淆了,以為是同一人,而今日正要介紹李燄生的...
3月27日
0 則留言


《友聯活葉文選》:昔日的香港中文教科書
你還記得自己讀哪一本教科書嗎? 教科書往往給人無限的回憶,而1955年出版的《友聯活葉文選》,不只是回憶那麼簡單,而是記錄一個個重量級的編輯人物,教導一篇篇重要文章。
3月26日
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