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《學鈍室回憶錄》:在文化冷戰透視的第三勢力
洋務運動時有「曾、左、李」(曾國藩、左宗棠、李鴻章);中國青年黨都有「曾、左、李」(曾琦、左舜生、李璜),今次要介紹李璜教授的《學鈍室回憶錄》,著作回顧兩個世紀的往事,為研究現代史的學者提供豐富的資料。 李璜,號學鈍,《學鈍室回憶錄》的名稱就是由此而來,回憶錄本身有不足之處...
3月25日
0 則留言


冷戰下的筆墨人生:《萬竹樓隨筆》與文人的堅持
你還記得中學時老師讓你寫「隨筆」的功課嗎?那種「為賦新詞強說愁」的感覺,曾令不少人對這種文體留下深刻印象。但在1950年代香港,有一本書的隨筆,不止是抒發感慨,更是一場歷史與時局交錯下的文字戰——這,就是左舜生的《萬竹樓隨筆》。...
3月24日
0 則留言


自由的代筆人:香港冷戰時代的司馬長風
在冷戰的歷史洪流裡,香港成為東西文化碰撞的前線,而文人——尤其像司馬長風這樣堅守思想與筆耕的人——正是這段時代精神的最佳體現。 司馬長風原名胡若谷,1920年生於瀋陽,自少年起即飽經戰亂,輾轉求學於西北,投身抗戰,曾赴前線鼓舞士氣,之後輾轉至香港,以筆耕為生。他創辦《祖國周...
3月23日
0 則留言


美國之音曾經由香港電台轉播——當年的美國有幾重視香港?
即將可能被迫停止營運的美國之音(VOA)中文廣播,原來曾經由香港電台負責轉播?而美國駐港領事館,曾被形容比駐莫斯科的更大? 美國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早於1843年設立,初時只有一位總領事在住所處理事務。至1950年代末,配合冷戰需要,領事館才遷入現時花園道的建築。由於當時許...
3月22日
0 則留言


冷戰香港的舊書頁,藏著一場無聲的文化戰爭
在香港街頭的舊書攤,有時你會遇見一冊封面泛黃的小書,拿上手翻閱,可能會發現這正是冷戰時代的一道剪影。 像這本在1988年,由今日世界出版社印行的《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》。乍看之下,它只是一本文學評論集,但細閱每一頁,便彷彿能走入一個時代的文化暗流。
3月21日
0 則留言


新聞專業的建立與失落:美國為了打贏冷戰,竟然令香港人學懂寫新聞?
新聞專業的誕生,從來都與權力鬥爭密不可分。今日我們談論新聞自由的喪失,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:香港曾經的新聞專業是如何建立的? 《文化冷戰與知識外交:美國戰略與東亞方針》提供的啟示,指出這與冷戰時期的美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。
3月20日
0 則留言


香港電影衝出本土,掀起冷戰背景國際的功夫熱潮
你曾想像過,一部功夫片如何從香港紅到美國,再回過頭來形塑亞洲電影的未來嗎?國際巨星李小龍、成龍在什麼社會背景之下紅到美國? 電影如今是我們日常娛樂的一部分,但這些看似純粹的娛樂作品,背後往往牽動著國際政治、文化輸出,甚至是看不見硝煙的「冷戰」。
3月19日
0 則留言


香港雜誌改變華語世界?中美角力的文化冷戰
一本香港出版的雜誌,如何成為冷戰時代中美角力的利器,甚至改變亞洲華人的思想軌跡嗎? 這不是虛構情節,而是《今日世界》真實的歷史。從1950年代開始,這本印刷精美、內容多元的雜誌,一度風靡整個華語世界,成為香港人案頭的熱門讀物,甚至影響遠至東南亞、美加與歐洲的海外華人社群。
3月18日
0 則留言


沒有香港,就沒有張愛玲翻譯的《老人與海》
所謂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,從來都不是誇下海口的宣傳口號,卻連一個活動都搞不好。真正的文化需要虛懷若谷,需要時間慢慢培植。 就像冷戰時期,華文世界首本《老人與海》(The Old Man and the Sea)的翻譯,就是由美國新聞處資助香港出版社發行,而譯者正是如今公認華...
3月17日
0 則留言


冷戰時期的香港雜誌,怎樣影響一代又一代的海外華人?
你有想像過,香港出版的刊物曾經深刻地影響一代海外華人嗎? 或許很難。我們活在網路電子化的世代,紙本刊物日漸式微,獲得資訊的渠道已經由報紙雜誌,轉移到社交媒體、論壇等平台。但網路普及不過三、四十年,在這之前,實體刊物的出版掌握了流量、話語權,形塑無數人的話題、想法。
3月16日
0 則留言


新香港再無特殊待遇,回首冷戰時期曾在國際佔一席位的香港
在新香港的當下,愈是失去什麼,愈要大聲要求,如同政府不斷高呼要成為XX國際交流中心,偏偏事與願違,連辦一場「世界格蘭披治桌球大獎賽」,都要趕客離場,向國際宣示香港已經不再「世界」。 自2020年7月,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《香港自治法案》(Hong Kong Autonomy...
3月14日
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