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銀牌的啟示:張震遠與香港商品交易所的幻滅之夢
一塊銀牌,可以講述多少香港的故事? 這塊刻有「HKMEx」(香港商品交易所)字樣的純銀紀念牌,表面閃亮,背後卻是一場香港金融史上最具爭議、最具政治意味的失敗實驗。它不只是一件紀念品,更是一個時代欲望與幻滅的見證。
1天前
0 則留言


潘源良珍稀手稿歌詞〈牆〉:八九香港的記憶裂縫
當一首歌從未在市面流通,僅以手稿形式存在,它是否仍能觸動人心、成為時代的證言? 潘源良於1989年8月3日所寫的〈牆〉,從未正式發表,它只是一張手寫稿,一段沉默歲月中的心聲——卻恰恰因此,成為香港集體記憶中最珍貴的一種「未竟」。這首由潘源良填詞、劉以達譜曲的作品,誕生在六四...
5天前
0 則留言


在棋盤上對抗權力:民主黨《超然鬥獸棋》的歷史見證
為何一個棋盤遊戲可以成為歷史的見證?答案,藏在棋盒的每一個角落。 這款由香港民主黨於2016年推出的《超然鬥獸棋》,表面上是一盒幽默風趣的桌上遊戲,實際上卻是一份極具時代感的政治諷刺作品,也是反映當代政治文化與民間想像的象徵物。它將政治人物化身為各種動物角色,改編傳統鬥獸棋...
6天前
0 則留言


一枚手錶,兩制之間:從物件看香港主權移交的記憶建構
這枚為紀念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所特別製造的「鄧小平手錶」,究竟紀錄了怎樣的歷史時刻?它所傳遞的意義,是否遠超一件簡單的紀念品? 這款瑞士製造的金屬腕錶,表面鑄有鄧小平肖像與中國國旗圖案,下方刻有「紀念1997」的中英文文字,搭配香港城市天際線的圖案,整體以金色為主調,...
4月21日
0 則留言


一塊金色牌匾的記憶:錫克廟與多族裔香港的見證
這面看似簡單的感謝牌匾,是否也能承載一段被遺忘的香港歷史? 來自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371號的「錫克廟」(Khalsa Diwan Sikh Temple),這塊金色邊框的感謝牌,訴說著香港錫克族群與這座城市之間長達百年的情誼與互助。
4月17日
0 則留言


李歐梵的手稿為何值得珍藏?從筆跡看見一代人的風範
什麼是一份值得世代傳承的文化遺產? 也許,就是這樣一份薄薄的手稿——來自2003年,李歐梵教授親筆所寫的文章序文,為當時初出茅廬的訪問學者沈旭暉而作,見證了一段學術提攜的佳話,也映照出香港知識傳承的溫度與厚度。
4月15日
0 則留言


「香港民主女神像」:她從哪裡來,又為何存在?
你可曾想過,一尊大約只有二十厘米高的雕像,也能承載一場時代運動的重量? 眼前這座縮小版的「香港民主女神像」,雖然體積不大,卻是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最具象徵意義的藝術再現。她高舉「光復香港,時代革命」的黑旗,身穿示威者的全副裝備──頭盔、豬嘴、防毒面具──右手拿著雨傘,腳踏...
4月14日
0 則留言


「我錯了」背後的那個我:逃港者的自白與歷史
你可曾想過,一張悔過書,能道出多少跨越邊界的渴望與幻滅?
4月13日
0 則留言


紅日高照南大門:《大公報》文革唱片的時代見證
你可曾想過,一張薄如紙的紅色唱片,竟能承載一場政治運動的記憶? 這張由《大公報》發行的7吋33轉薄膜唱片《紅日高照南大門》,正是香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罕見見證。唱片以塑料薄膜壓製,外觀呈半透明紅色,輕巧易傳,形式上與當年內地發行的「語錄唱片」相似,卻更具靈活流通的特點。它不只...
4月12日
0 則留言


巡遊的帝國身影:重返1960年香港英女王生日慶典
你有否想過,英女王的生日,在萬里之外的殖民地香港,是怎樣被紀念的? 這份場刊清晰列出了整個巡遊儀式的流程:由皇家禮炮(21-Gun Salute) 開始,接續軍隊的分列式、步兵與機械化部隊的行進、空軍的飛越表演,並包括「女王徽號(Queen's...
4月9日
0 則留言


淫為萬惡首,孝為百行先:關德興—黃飛鴻的書法哲學
在堅離地海外香港典藏館的一角,靜靜掛著一幅氣勢十足的書法作品。遠觀筆鋒豪放,近看內容驚人:「淫為萬惡首,孝為百行先」。這幅字是由香港影壇傳奇人物關德興先生親筆所書,後由本館拍得,成為我們珍藏之一。 這句對聯原出自清朝儒生王永彬的《圍爐夜話》,原句為:「百善孝為先,萬惡淫為首...
4月8日
0 則留言


海豚、劇場與地圖的笑聲:重訪昔日海洋公園
你有否想過,一張兒時遊園地圖,數十年後足以見證城市集體記憶? 這張保存良好的香港海洋公園舊地圖,記載著設施分佈與遊園指南,更是一張穿越時光的通行證,把我們帶回八九十年代的香港——處於變遷交匯、文化蓬勃的時代。
4月7日
0 則留言


從徐小鳳《風雨同路》的錄音帶說起
當香港人一講起徐小鳳,尤其是網民,很自然地想到「有請小鳳姐」;或很自然地想到「熱烈地彈琴,熱烈地唱」。 然而,以徐小鳳縱橫娛樂圈數十年的江湖地位,又豈止這些呢?從徐小鳳《風雨同路》的錄音帶的盒子,就會想起歌詞「恩怨不分,愛亦有恨,明亮背影有黑暗」,錄音帶還收錄一首《人生滿希...
4月5日
0 則留言


被遺忘的筆尖:貝拉·修頓夫人的女性聲音
在博物館的一角,一封泛黃書信──字跡娟秀、情意真摯,你可曾想過,這封看似不起眼的信,背後其實藏著一位優雅女性與殖民香港交織的動人故事? 貝拉·悉尼·吳爾夫(Bella Sidney Woolf),後人也稱她為貝拉·修頓(Bella...
3月31日
0 則留言


家學背後的詩情時代:戴培之與香港的文學記憶
你是否曾想過,一位現今活躍於國際政治舞台的美國高官,竟有著深厚中文詩詞的書香世代?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(Katherine Tai),這位以冷靜思辨與銳利談判著稱的華裔女性,其實來自一個書香世家。她的祖父,正是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、享有「詩人學者」美譽的戴培之。
3月30日
0 則留言


戰火下的「馬照跑」:日治時期香港馬票的故事
你可能聽過「馬照跑,舞照跳」這句話,來自鄧小平形容一國兩制下香港生活方式不變。但你可曾想過,這句話背後,竟也可以形容藏着香港日治時期的真實歷史? 賽馬在香港的歷史可追溯至1846年,當時只是殖民地上層社交圈的娛樂,與普羅大眾無緣。直到1931年,馬會首次推出馬票,將抽獎機制...
3月26日
0 則留言


見證歷史的剪報:八九民運與香港的文化記憶
1989年6月5日,梁振英在報章刊登聲明,嚴正譴責中共屠殺,寫道: 「強烈譴責中共當權者血腥屠殺中國人民。」 這句話,今天讀來,令人錯愕——因為這位署名者,正是日後的香港特首、一位公開擁護北京的政界人物。
3月25日
0 則留言


恆生銀行武士頭盔錢箱,集美感與實用的珍稀文物
香港人最喜歡什麼?錢。錢財一定要儲起來,未雨綢繆。 在歲月的長河裡,香港人與儲蓄之間,有一份深厚的情感連結。對很多老香港來說,一個小小的錢箱,承載的不只是硬幣,而是一家人勤儉儲蓄的回憶。而恆生銀行推出的各式錢箱,更成為不少人童年的記憶,而其中最為罕有、最具特色的,莫過於這個...
3月24日
0 則留言


沒有羅孚,就沒有金庸和梁羽生?談《北京十年》手稿的羅孚
你知道,沒有羅孚,就沒有金庸和梁羽生嗎? 在香港文學史的開端,有一個名字不可忽略——羅孚。他不只是《新晚報》的總編,更是一位慧眼識才的推手,將武俠小說推向巔峰。他發掘金庸、扶持梁羽生,掀起香港武俠熱潮。但你或許未曾知道,這位新聞與文學界的巨人,竟然還是一位「純文學」雜誌的創辦人。
3月22日
0 則留言


曾被批「宣揚絕望」的電影《十年》,如何預言了香港未來?
2015年,一部名不見經傳的小成本電影《十年》,靜靜上映。沒有人預料,它會在香港社會激起如此巨大漣漪,更沒有人想到,它會奪得當年香港電影金像獎「最佳電影」,成為影壇焦點。 這部電影,由五位導演合力完成,五個短篇故事,各自描繪「十年後」的香港。那時,我們或許以為這些情節只是過...
3月20日
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