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騅不逝兮可奈何—《一代煙王:利希慎》的故事
在1897年的皇后大道上面,有一間名為「禮昌隆」的布莊,門前時常人來人往,樓上則是布莊老闆自住。19世紀末的皇后大道陽光明媚,有一位十七歲的後生背着書包從樓上走下來,今日是他第一日作為插班生到皇仁書院上堂,因為剛從美國回來,一切都不太適應。傍晚回家,他常會站在布行樓梯轉角的...
15分钟前
0 則留言


百貨公司,盛世一夢:《永安家族──百年百貨基業的承傳與創新》
1890年,一個18歲的青年,帶著家鄉香山遭災後的絕望與不甘,從香港登船遠赴南半球。他出身農家,讀了幾年私塾後便放下書本,幫父親耕種度日。那年,風災毀田,他籌得船費後只身前往澳洲墨爾本,沒多久轉到雪梨落腳。初來乍到,既不懂當地語言,也沒一技之長,唯一會的就是務農。剛好有鄉親...
1天前
0 則留言


富而不貴,與既富且貴:盧亞貴與何家的兩種香港故事—《白手興家:香港家族與社會》
有人說,香港是一座可以白手興家的城市。但所謂白手,其實也有很多種——有人靠膽識與賭注贏得第一桶金,有人則靠教育與信任累積代際資本。《白手興家:香港家族與社會》這本書,說的正是這些以血肉之軀,撐起一座殖民城市的創業者。他們的故事,既寫下個人興衰,也映照出百年來香港社會的底色與...
2天前
0 則留言


農場以外的嘉道理—《最後的金融大帝:從上海到香港,沙遜&嘉道理金融王朝》
當你站在尖沙咀碼頭,迎著海風吹拂,遙望對岸中環天際線閃閃發光的摩天大樓,可能不會注意到其中一棟寫著「CLP 中電」的大樓。但這個標誌其實藏著香港近代史裡,一個來自中東的猶太家族留下的深刻印記──嘉道理家族。 他們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,也不是殖民母國的英國貴族,而是一群原本...
3天前
0 則留言


從巴格達到中環:沙遜家族與香港的交織命運
港大生應該熟悉的薄扶林沙宣道,對今日的我們而言,這些地名不過是都市空間的某種白噪音。但隨時代變,人物風景都改變。常言道:「富不過三代。」曾被稱為東方羅斯柴爾德的沙遜家族,如今難道只活在街名之中嗎?鄭宏泰教授的《沙遜家族:逃亡、創業、擴張轉移兩世紀傳奇》,為我們揭示了沙遜家族...
4天前
0 則留言


歷史正在重演?十九世紀葡人與今日香港人的異地重生
為何一群離散於東方小城的歐洲人,會選擇在十九世紀中葉渡海北上,從澳門移居至香港? 這不只是個人的選擇,更牽連著帝國衰頹、殖民秩序重塑、家族生計與跨國認同的糾結。《渡海重生:19世紀澳門葡萄牙人移居香港研究》一書,正是透過這段被歷史忽視的遷徙故事,召喚出香港作為移民城市的深...
5天前
0 則留言


一紙導覽,一城記憶:八十年代香港旅遊指南的歷史意義
為何一本細小的旅遊指南,能成為認識昔日香港的重要線索? 這本《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 Official Guidebook》,由香港旅遊協會(Hong Kong Tourist Association, 簡稱...
5天前
0 則留言


移民為何重要?從《布力架家族》理解香港的多元構成
在一個由移民構成的城市中,移民的角色究竟是過客、承擔者,還是創造者? 他們對地方文化與制度的影響,應如何理解?鄭宏泰撰寫的《布力架家族:澳門土生葡人在港五代發展傳奇》提供了一個歷史厚度極高的案例,讓我們以一個土生葡人家族的生命軌跡,重新審視「香港」這個移民社會的構成基礎。
6天前
0 則留言


閱讀香港的樓與路:一九九八年的建築筆記與今日的旅遊缺口
為何一本小巧的英文建築書,會成為今日香港旅遊文化中值得珍藏的文物? 《Hong Kong: A Guide to Recent Architecture》於1998年出版,以簡明扼要的方式呈現九十年代香港的現代建築景觀,涵蓋重要建案與設計觀點,並輔以技術繪圖與設計理念,讓...
6天前
0 則留言


一位成功銀行家的千頁磚頭鉅著—Frank Welsh的《香港史:從鴉片戰爭到殖民終結》
「這塊土地純屬偶然, 小殖民者弗蘭克如此教導, 他1992年的哀歎, 出自他1960年的劍橋。」 節錄〈讀弗蘭克•韋爾什《香港史》〉—廖偉棠
5月14日
0 則留言


書如其人,高馬可(John M. Carroll)與他的《香港簡史》
「這個新香港故事的一個重要情節,肯定是不再想在官方版故事參與其中的市民數目。有些人已開始舉家離港他遷,尤其是去英國,因為英國政府推出新政策,令擁有英國國民(海外)護照的人較容易獲得英國公民權,這種移民情景令人想起九七回歸前的歲月。不同於本書所述說的許多時期的情況,香港已不再...
5月13日
0 則留言


不屬於主流敘事:香港港口外交的故事
為什麼一座港口,可以成為世界的交匯點?為什麼一個小小的漁村,會在百年間成為全球矚目的城市?如果要理解香港在世界的角色,就不能不談它作為港口的故事,而這不僅是經濟的往來,更是一種特殊的「港口外交」。 翻開《Fortune’s Bazaar: The Making of...
5月12日
0 則留言


一百八十年前的香港島地名:穿越時空:林準祥《香港.開港—歷史新編》
1841年,時任皇家海軍測量官卑路乍(Captain Edward Belcher)於1841年在艦隻硫磺號(H.M.S. Sulphur)測量香港島地形,並繪製成《中國香港島》地形圖,為我們帶來了早期香港的地名記錄。細心一睇會發現,古今香港地名大為不同,而其中轉變,又往往...
5月11日
0 則留言


從漁民社群到港口外交:我們如何理解香港的世界連結?
當我們談論香港如何與世界接軌,你會先想到什麼?是國際金融中心的光鮮招牌,還是十九世紀以來那一艘艘駛入維港的遠洋貨輪?若換一個角度,從香港本地的海上社群出發,這些漁民、船家、工匠的生活模式,是否也在某種層面上塑造了這座城市在國際之間的位置? 英國人類學家 Barbara...
5月10日
0 則留言


國際海港與軍事存在:皇家海軍如何塑造香港的外交空間
香港的港口,曾經如何在軍事與貿易之間,扮演著不只是地理節點,而是外交策略的一環? 翻開《White Ensign – Red Dragon: History of the Royal Navy in Hong Kong...
5月9日
0 則留言


書海浮城:1948年的《香港百年史》,一部香港文人的剪影
當我們談論戰後香港文化的根基,許多人第一時間想起的是七十年代的新派文學,抑或八十年代蓬勃的影視工業。但其實,早在1948年,就有一批南來文人與本地俊彥,合力編寫出一本名為《香港百年史》的鉅著,為百年香港留下了一部兼具歷史價值與民間風貌的百科全書式記錄。 ...
5月8日
0 則留言


風馬牛都相及:歐洲的馬爾太,世界的香港—《香港──東方的馬爾太(一九二九)》
香港之於東方,正如馬爾太之於地中海:都是英國殖民帝國的重要前哨與軍港,是東西航線交會之處,是強權手中的海上樞紐。 這個比喻乍聽奇特,仔細一想卻頗有道理。馬爾太位在地中海中心,自古就是各路強權搶來搶去的島──羅馬、阿拉伯、十字軍、法國、英國都輪流來佔據過。而香港則是十九世紀...
5月7日
0 則留言


大英帝國的終章,悲劇的序幕—《香港 1840–1997: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》
Jan Morris 的《香港1840–1997:大英帝國殖民時代的終結》,讀來像是一封寫給一座城市的情書,也像一紙悼文。作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旅行作家之一,Morris 一生走遍各地,也經歷了性別轉變——她原是戰地記者 James Morris,在 1970 年代成為...
5月6日
0 則留言


過往星光燦爛,何以今日燈火暗淡?—《現代先基:香港港口發展與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》
你還記得嗎?香港曾經是全球最繁忙的貨櫃港口,連續十一年穩坐世界第一,貨輪日夜穿梭維港,碼頭吊臂像節奏精準的機械舞者,一刻不停地裝卸貨櫃。今天回看,這樣的盛況彷彿只存在於歷史照片與老記者的口述記憶之中。 《現代先基:香港港口發展與現代貨箱碼頭有限公司》帶我們走進這段曾經輝煌...
5月5日
0 則留言


《昂船光影》:一座島的記憶與香港歷史的縮影
在九龍半島以西,曾經有一座與陸地隔海相望的小島,名叫昂船洲(Stonecutters Island)。這座島嶼不但見證了香港城市化的進程,亦歷經殖民地開發、軍事化佔用,甚至冷戰時期的情報角力,成為香港歷史中一頁別具意義的篇章。 ...
5月4日
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