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把一年寫下來:屬於眾新聞與香港人的時代檔案
歷史是由一個個當下拼起來的。 當我們回頭望向近年的香港,那些密集如暴雨般的新聞時刻,彷彿剛發生不久,又像過去很久。還記得2017年7月1日,大雨下的七一遊行?還記得九月的中大「香港獨立」橫額爭議?記得梁振英與UGL案件、記得律政司鄭若驊的買樓風波、記得2018年旺角騷亂案的...
9小时前
0 則留言


銀牌的啟示:張震遠與香港商品交易所的幻滅之夢
一塊銀牌,可以講述多少香港的故事? 這塊刻有「HKMEx」(香港商品交易所)字樣的純銀紀念牌,表面閃亮,背後卻是一場香港金融史上最具爭議、最具政治意味的失敗實驗。它不只是一件紀念品,更是一個時代欲望與幻滅的見證。
1天前
0 則留言


從曾蔭權的財政預算案:細說香港「財爺」和「派糖」的往事
你還記得,「財爺」這個稱呼,是如何在香港流行起來的嗎? 1995年9月,財政司麥高樂離任,繼任人就是後來的特首曾蔭權。曾蔭權身為第一位華人財政司,貫徹彭定康親民的作風,從他的稱呼上都可以略知一二,香港市民稱他為「煲呔曾」,或稱他為「財爺」。
2天前
0 則留言


一個港英年代的「計時炸彈」:麥高樂的財政預算案
一份財政預算案,會不會變成政府的「計時炸彈」? 彭定康就任港督時形象親民,吃蛋撻、喝涼茶,常被視為貼地的象徵,亦因此民望高企。然而,領導一個政府並不單靠一人之力,「不怕神一般的對手,只怕豬一般的隊友」這句網絡語錄,若放在九十年代初期的港英政府身上,也許能用來形容他麾下一位備...
3天前
0 則留言


總督夫人的中國筆記:Pamela Youde 眼中的八十年代中國
當一位總督夫人踏足長城之上,她究竟看見了什麼?是歷史的輪廓,還是未來的預兆? 1982年出版的《China Through the Eyes of Pamela Youde》,乍看之下是一部普通的遊記散文,由港督尤德爵士(Sir Edward Youde)之妻 Pamela...
4天前
0 則留言


潘源良珍稀手稿歌詞〈牆〉:八九香港的記憶裂縫
當一首歌從未在市面流通,僅以手稿形式存在,它是否仍能觸動人心、成為時代的證言? 潘源良於1989年8月3日所寫的〈牆〉,從未正式發表,它只是一張手寫稿,一段沉默歲月中的心聲——卻恰恰因此,成為香港集體記憶中最珍貴的一種「未竟」。這首由潘源良填詞、劉以達譜曲的作品,誕生在六四...
5天前
0 則留言


在棋盤上對抗權力:民主黨《超然鬥獸棋》的歷史見證
為何一個棋盤遊戲可以成為歷史的見證?答案,藏在棋盒的每一個角落。 這款由香港民主黨於2016年推出的《超然鬥獸棋》,表面上是一盒幽默風趣的桌上遊戲,實際上卻是一份極具時代感的政治諷刺作品,也是反映當代政治文化與民間想像的象徵物。它將政治人物化身為各種動物角色,改編傳統鬥獸棋...
6天前
0 則留言


澳門的「馬照跑」:逸園賽狗權威貼士
當香港今日依然「馬照跑」之際,很容易令人回憶起與澳門一起「馬照跑」的日子,甚至是無數逸園賽狗的往事,現在的澳門賽馬和賽狗都黯然落幕,令人不勝唏噓。 依稀記得有線電視19台,晚上有賽狗直播。而習慣聽賽馬的朋友,一聽到「賽馬」變「賽狗」、「馬主」變「狗主」、「入閘」變「入籠」等...
4月22日
0 則留言


一枚手錶,兩制之間:從物件看香港主權移交的記憶建構
這枚為紀念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所特別製造的「鄧小平手錶」,究竟紀錄了怎樣的歷史時刻?它所傳遞的意義,是否遠超一件簡單的紀念品? 這款瑞士製造的金屬腕錶,表面鑄有鄧小平肖像與中國國旗圖案,下方刻有「紀念1997」的中英文文字,搭配香港城市天際線的圖案,整體以金色為主調,...
4月21日
0 則留言


彭定康系列:回顧彭定康第五份施政報告
什麼叫做一份真正值得回顧的施政報告? 1996年10月,彭定康在立法局發表最後一次施政報告,題為《過渡中的香港》。這不只是一份年度政策總結,更是一份回顧過去、凝視未來的歷史見證。
4月20日
0 則留言


彭定康系列:回顧彭定康第四份施政報告
1995年,彭定康面對新一屆、亦是最後一屆的立法局議員,在立法局宣讀了其第四份施政報告。 施政報告開宗明義指出:「本屆的立法局,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個完全由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,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。」這番話回應了他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新政構想──包括設立「新九組」及取消委任...
4月19日
0 則留言


是誰中斷了香港工運的自主之路?──重讀楊光場刊的歷史盲點
一份悼念場刊,能否還原歷史真貌?翻閱《永遠懷念您──光叔》這本紀念楊光的刊物,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對一位工運領袖的追思,更是一段經過選擇性敘述的歷史剪影。場刊將楊光塑造成連結群眾與權力的橋樑,卻對1967年那場深刻改變香港工運命運的暴動,以及他在其中的領導角色,刻意避而不談。...
4月18日
0 則留言


一塊金色牌匾的記憶:錫克廟與多族裔香港的見證
這面看似簡單的感謝牌匾,是否也能承載一段被遺忘的香港歷史? 來自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371號的「錫克廟」(Khalsa Diwan Sikh Temple),這塊金色邊框的感謝牌,訴說著香港錫克族群與這座城市之間長達百年的情誼與互助。
4月17日
0 則留言


李歐梵的手稿為何值得珍藏?從筆跡看見一代人的風範
什麼是一份值得世代傳承的文化遺產? 也許,就是這樣一份薄薄的手稿——來自2003年,李歐梵教授親筆所寫的文章序文,為當時初出茅廬的訪問學者沈旭暉而作,見證了一段學術提攜的佳話,也映照出香港知識傳承的溫度與厚度。
4月15日
0 則留言


「香港民主女神像」:她從哪裡來,又為何存在?
你可曾想過,一尊大約只有二十厘米高的雕像,也能承載一場時代運動的重量? 眼前這座縮小版的「香港民主女神像」,雖然體積不大,卻是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最具象徵意義的藝術再現。她高舉「光復香港,時代革命」的黑旗,身穿示威者的全副裝備──頭盔、豬嘴、防毒面具──右手拿著雨傘,腳踏...
4月14日
0 則留言


「我錯了」背後的那個我:逃港者的自白與歷史
你可曾想過,一張悔過書,能道出多少跨越邊界的渴望與幻滅?
4月13日
0 則留言


紅日高照南大門:《大公報》文革唱片的時代見證
你可曾想過,一張薄如紙的紅色唱片,竟能承載一場政治運動的記憶? 這張由《大公報》發行的7吋33轉薄膜唱片《紅日高照南大門》,正是香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罕見見證。唱片以塑料薄膜壓製,外觀呈半透明紅色,輕巧易傳,形式上與當年內地發行的「語錄唱片」相似,卻更具靈活流通的特點。它不只...
4月12日
0 則留言


彭定康系列:回顧彭定康第三份施政報告
香港政府每年其中一項大事,就是發表施政報告,即使是英國殖民地時期的香港政府,也是如此。身為最後一任港督的彭定康,歷年的施政報告又是怎樣呢? 1994年10月5日,彭定康宣讀第三份施政報告,以「掌握千日,跨越九七」為封面。究竟香港在英國管治的最後一千日內,怎樣跨越九七呢?
4月11日
0 則留言


《笑談渴飲香港血》對「香港前途問題」的啟發
岳飛〈滿江紅〉一句「笑談渴飲匈奴血」,或許喚醒香港人在中學年代的記憶,徐東濱一書《笑談渴飲香港血》,又可以喚醒香港人甚麼記憶呢? 先說書名,《笑談渴飲香港血》語出〈滿江紅〉,但是徐東濱在此處「用典」,意思大有不同,「香港血」是指「香港人的血汗」,是表達對「渴飲香港血」這件事...
4月10日
0 則留言


巡遊的帝國身影:重返1960年香港英女王生日慶典
你有否想過,英女王的生日,在萬里之外的殖民地香港,是怎樣被紀念的? 這份場刊清晰列出了整個巡遊儀式的流程:由皇家禮炮(21-Gun Salute) 開始,接續軍隊的分列式、步兵與機械化部隊的行進、空軍的飛越表演,並包括「女王徽號(Queen's...
4月9日
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