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淫為萬惡首,孝為百行先:關德興—黃飛鴻的書法哲學
在堅離地海外香港典藏館的一角,靜靜掛著一幅氣勢十足的書法作品。遠觀筆鋒豪放,近看內容驚人:「淫為萬惡首,孝為百行先」。這幅字是由香港影壇傳奇人物關德興先生親筆所書,後由本館拍得,成為我們珍藏之一。 這句對聯原出自清朝儒生王永彬的《圍爐夜話》,原句為:「百善孝為先,萬惡淫為首...
4月8日
0 則留言


海豚、劇場與地圖的笑聲:重訪昔日海洋公園
你有否想過,一張兒時遊園地圖,數十年後足以見證城市集體記憶? 這張保存良好的香港海洋公園舊地圖,記載著設施分佈與遊園指南,更是一張穿越時光的通行證,把我們帶回八九十年代的香港——處於變遷交匯、文化蓬勃的時代。
4月7日
0 則留言


遺世而獨立,葉靈鳳早期文學軌跡的筆跡——讀《葉靈鳳創作選》
可曾在書架一隅,發現內斂黃舊的薄冊,藏有時代的風聲與人的微語? 1936年由上海仿古書店出版的《葉靈鳳創作選》,正是這樣的一本書。在華語文學歷史長河中,它是一段文化記憶的遺珠,也是理解葉靈鳳早期文學軌跡的重要憑證。
4月6日
0 則留言


從徐小鳳《風雨同路》的錄音帶說起
當香港人一講起徐小鳳,尤其是網民,很自然地想到「有請小鳳姐」;或很自然地想到「熱烈地彈琴,熱烈地唱」。 然而,以徐小鳳縱橫娛樂圈數十年的江湖地位,又豈止這些呢?從徐小鳳《風雨同路》的錄音帶的盒子,就會想起歌詞「恩怨不分,愛亦有恨,明亮背影有黑暗」,錄音帶還收錄一首《人生滿希...
4月5日
0 則留言


以打字機為香港發聲,杜葉錫恩九七前的書信結集
你可曾想過,一位來自英國的女子,會在殖民地時期的香港,以一雙手打下對公義的執念,並以一部打字機為武器,直面殖民政府與歷史洪流? 這本簡樸的打字機書信結集,正是杜葉錫恩(Elsie Hume Elliott Tu)於九七回歸前夕寫下的見證。字裡行間,是她一生為香港發聲、為基層...
4月4日
0 則留言


從李華月「顛覆」香港傳統說起-李華月封面PENTHOUSE
少年時代,有時會用「明星」、「球星」、「艷星」、「政治明星」的名字開玩笑,其中一些例子包括李華度、李華月、李華明,與今日說出李克用、李克勤、李克強的想法,或許有「異曲同工之妙」。 撇開「球星」李華度不說,「艷星」李華月與「政治明星」李華明又有甚麼關係呢?當然不是姓名相近那麼簡單。
4月3日
0 則留言


那年我們一起『又喊又笑』:記林振強與2003年香港
「我喊,黎智英的友誼感動了我。 我笑,難得有個這樣的朋友。」 以上兩句話,出自林振強《又喊又笑》的〈喊笑序〉,寫於2003年11月2日,即林振強逝世前兩週所寫。除了道出他肺腑之言,更點出了本書的書名──《又喊又笑》。 更珍貴的是,這本《又喊又笑》因有其家姐林燕妮親筆提字,升...
4月2日
0 則留言


《香港民族論》:香港人如何想像自己是一個民族?
你可曾想過,「香港人」這個稱呼,不只是地域身分,而是一種民族認同的開始? 2014年,雨傘運動爆發,街頭聚集了數以萬計的年輕人,高舉雨傘,靜坐守夜。他們不是來自單一背景,卻有著共同的焦慮與渴望——我們是誰?我們的未來在哪裡?就在這個歷史節點上,香港大學學生會學苑於同年年底出...
4月1日
0 則留言


被遺忘的筆尖:貝拉·修頓夫人的女性聲音
在博物館的一角,一封泛黃書信──字跡娟秀、情意真摯,你可曾想過,這封看似不起眼的信,背後其實藏著一位優雅女性與殖民香港交織的動人故事? 貝拉·悉尼·吳爾夫(Bella Sidney Woolf),後人也稱她為貝拉·修頓(Bella...
3月31日
0 則留言


家學背後的詩情時代:戴培之與香港的文學記憶
你是否曾想過,一位現今活躍於國際政治舞台的美國高官,竟有著深厚中文詩詞的書香世代? 美國貿易代表戴琪(Katherine Tai),這位以冷靜思辨與銳利談判著稱的華裔女性,其實來自一個書香世家。她的祖父,正是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授、享有「詩人學者」美譽的戴培之。
3月30日
0 則留言


董橋《小風景》:沒有英雄的年代,沒有大寫的history
在香港文學的眾多聲音中,董橋是一位獨樹一幟的存在。他的文字既深具個人風格,也蘊含豐富的時代觀察與文化反思。 在散文集《小風景》,他選擇從生活微末切入,從「三株白玉蘭樹」到「畫家門外的假石」,一點一滴地描繪他所經歷與見證的世界。他不書寫「大歷史」,而是自陳:「我沒有興趣追究也...
3月29日
0 則留言


六七暴動之後堅守的自由:萬人傑與《萬人雜誌》
你可曾想像,在1967年炸彈橫飛、人心惶惶的香港,竟有人敢創辦雜誌,公然反對極權? 「六七暴動」期間,左派在香港發動罷工、爆炸與恐嚇攻勢,甚至有孩童死於土製炸彈。商台名播音員林彬,因節目中批評左派而慘遭汽油彈燒死。就在這樣的黑暗時刻,資深報人陳子雋挺身而出,以筆名「萬人傑」...
3月28日
0 則留言


李小龍珍稀相集,香港走向國際舞台的見證
這本李小龍相集,除了功夫巨星的回憶錄,更見證了香港與世界文化交會的縮影,一段關於傳奇、熱血與永恆的故事。 翻開這本用膠紙細心黏貼、滿是歲月痕跡的相集,映入眼簾的是一幕幕令人熱血沸騰的畫面——李小龍赤裸上身,肌肉分明,神情銳利如劍;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出拳、起腿,身姿如龍,英...
3月27日
0 則留言


《友聯活葉文選》:昔日的香港中文教科書
你還記得自己讀哪一本教科書嗎? 教科書往往給人無限的回憶,而1955年出版的《友聯活葉文選》,不只是回憶那麼簡單,而是記錄一個個重量級的編輯人物,教導一篇篇重要文章。
3月26日
0 則留言


戰火下的「馬照跑」:日治時期香港馬票的故事
你可能聽過「馬照跑,舞照跳」這句話,來自鄧小平形容一國兩制下香港生活方式不變。但你可曾想過,這句話背後,竟也可以形容藏着香港日治時期的真實歷史? 賽馬在香港的歷史可追溯至1846年,當時只是殖民地上層社交圈的娛樂,與普羅大眾無緣。直到1931年,馬會首次推出馬票,將抽獎機制...
3月26日
0 則留言


見證歷史的剪報:八九民運與香港的文化記憶
1989年6月5日,梁振英在報章刊登聲明,嚴正譴責中共屠殺,寫道: 「強烈譴責中共當權者血腥屠殺中國人民。」 這句話,今天讀來,令人錯愕——因為這位署名者,正是日後的香港特首、一位公開擁護北京的政界人物。
3月25日
0 則留言


恆生銀行武士頭盔錢箱,集美感與實用的珍稀文物
香港人最喜歡什麼?錢。錢財一定要儲起來,未雨綢繆。 在歲月的長河裡,香港人與儲蓄之間,有一份深厚的情感連結。對很多老香港來說,一個小小的錢箱,承載的不只是硬幣,而是一家人勤儉儲蓄的回憶。而恆生銀行推出的各式錢箱,更成為不少人童年的記憶,而其中最為罕有、最具特色的,莫過於這個...
3月24日
0 則留言


絕版《珠算指南》:昔日香港的教育,力爭上遊的生活
在舊書攤的角落,有時會翻出一本泛黃的小書。它沒有精裝封面,也沒有銅版紙彩印,只有一張張略帶磨損的紙頁,印著樸素的文字與手繪插圖。像這本商業學校試驗教本《珠算指南》,便是昔日香港教育、社會與生活的縮影。 那個年代,還沒有電腦,也沒有電子計算機,一塊算盤,就是全城商戶與辦公室的...
3月23日
0 則留言


沒有羅孚,就沒有金庸和梁羽生?談《北京十年》手稿的羅孚
你知道,沒有羅孚,就沒有金庸和梁羽生嗎? 在香港文學史的開端,有一個名字不可忽略——羅孚。他不只是《新晚報》的總編,更是一位慧眼識才的推手,將武俠小說推向巔峰。他發掘金庸、扶持梁羽生,掀起香港武俠熱潮。但你或許未曾知道,這位新聞與文學界的巨人,竟然還是一位「純文學」雜誌的創辦人。
3月22日
0 則留言


香港鬼怪發明《碟仙圖》,東西文化交融的珍稀見證
你還記得那張泛黃的《碟仙圖》嗎?昔年的香港,滿街眼見霓虹燈與街頭小販,也有這樣一張張神秘紙張廣為人知,在城市角落流轉,在學校課室浮現,成為人們對未知世界的一點探索與寄望。 《碟仙圖》的發明,正是起源自1930年代的香港,留德香港學生模仿西方的「通靈板」(Ouija...
3月21日
0 則留言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