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

港口可以談外交嗎?——從《近代東亞海域交流史》看香港的「港口外交」
什麼是一座城市的外交實力? 對一個沒有主權的殖民港口來說,外交或許無從談起。但若我們將外交理解為一種行動能力、一種在國際秩序縫隙中協調、調解與仲介的功能,那麼,香港自十九世紀以來所展現的角色,便可視為一種「港口外交」的實踐:它既不是傳統意義下的國家代表,也不是純粹的經濟通道...
4月19日
0


彭定康系列:回顧彭定康第四份施政報告
1995年,彭定康面對新一屆、亦是最後一屆的立法局議員,在立法局宣讀了其第四份施政報告。 施政報告開宗明義指出:「本屆的立法局,是香港有史以來第一個完全由選舉產生的立法機關,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。」這番話回應了他在第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的新政構想──包括設立「新九組」及取消委任...
4月19日
0


香港如何憑一港之力,撬動十九世紀的帝國外交?
什麼叫做「港口外交」?這個術語是否只是外交詞彙的變體,抑或,它正是理解香港在歷史上如何穿梭於中外勢力之間的一把鑰匙? 如果說中國近代外交多建基於陸地權力的博弈,那麼香港則是典型的「海洋型城市」,其對外的政治與經濟行動,往往以港口為中心展開。從毛立坤在《晚清時期香港轉口貿易研...
4月18日
0


是誰中斷了香港工運的自主之路?──重讀楊光場刊的歷史盲點
一份悼念場刊,能否還原歷史真貌?翻閱《永遠懷念您──光叔》這本紀念楊光的刊物,我們看到的不只是對一位工運領袖的追思,更是一段經過選擇性敘述的歷史剪影。場刊將楊光塑造成連結群眾與權力的橋樑,卻對1967年那場深刻改變香港工運命運的暴動,以及他在其中的領導角色,刻意避而不談。...
4月18日
0


不止於貿易的海港:香港在地緣與制度中的角色變遷
當我們回顧香港歷史時,是否曾經思考過:這座城市的「國際性」究竟從何而來?是因為英國殖民統治?還是因為自由貿易港的經濟制度?又或者,其真正的根基,其實是作為「港口城市」的地理與歷史角色? 這樣的提問,正好可以從《港口城市與貿易網絡》一書中尋找答案。此書由多位海洋史與城市貿易研...
4月17日
0


一塊金色牌匾的記憶:錫克廟與多族裔香港的見證
這面看似簡單的感謝牌匾,是否也能承載一段被遺忘的香港歷史? 來自香港灣仔皇后大道東371號的「錫克廟」(Khalsa Diwan Sikh Temple),這塊金色邊框的感謝牌,訴說著香港錫克族群與這座城市之間長達百年的情誼與互助。
4月17日
0


香港大視野:舊香港怎樣成為亞洲網絡中心?
你可曾想過,一個不具備傳統主權地位的港口城市,竟能在國際政治與區域經濟中,發揮如此舉足輕重的外交作用? 《香港大視野:亞洲網絡中心》正是一本從宏觀歷史與跨國網絡的視角,重新書寫「香港作為外交行動者」的學術傑作。在當前地緣政治激化、香港角色邊緣化的歷史節點,濱下武志的這部作品...
4月16日
0


國際圖書典藏館四月線上策展專題:「香港的港口外交」
你還記得香港曾經是如何與世界打交道的嗎? 不是靠高層會議,也不是靠空洞口號,而是一艘又一艘駛入維港的貨船——透過港口,香港與世界建立了真實的連結,也塑造了獨特的國際角色。 然而,來到今天,當官方不斷高喊「連通國際」、「重返全球舞台」,卻連辦一場國際盛事都綁手綁腳,甚至怕「錯...
4月15日
0


李歐梵的手稿為何值得珍藏?從筆跡看見一代人的風範
什麼是一份值得世代傳承的文化遺產? 也許,就是這樣一份薄薄的手稿——來自2003年,李歐梵教授親筆所寫的文章序文,為當時初出茅廬的訪問學者沈旭暉而作,見證了一段學術提攜的佳話,也映照出香港知識傳承的溫度與厚度。
4月15日
0


《冷戰與香港電影》:從曲折中創造出自己的文化樣貌
你有沒有想過,冷戰這場全球意識形態的拉鋸戰,曾如何深深滲入我們熟悉的香港電影? 在五、六十年代的香港,這個英國殖民地表面安穩,其實正處於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之間的夾縫,國共兩黨在此展開無聲卻激烈的文化鬥爭。然而,為何我們在經典的粵語片或國語片中,鮮少見到坦率的冷戰描寫?又或者...
4月14日
0


「香港民主女神像」:她從哪裡來,又為何存在?
你可曾想過,一尊大約只有二十厘米高的雕像,也能承載一場時代運動的重量? 眼前這座縮小版的「香港民主女神像」,雖然體積不大,卻是2019年反修例運動中最具象徵意義的藝術再現。她高舉「光復香港,時代革命」的黑旗,身穿示威者的全副裝備──頭盔、豬嘴、防毒面具──右手拿著雨傘,腳踏...
4月14日
0


知識、權力與文化認同:冷戰後香港的華文學校
當我們談論冷戰時期香港的教育,你會否聯想到華文學校這個場域,也曾是意識形態鬥爭的戰線? 黃庭康在《比較霸權:戰後新加坡及香港的華文學校政治》一書中,以比較視角,深入分析冷戰時期香港華文學校的政治生態,揭示殖民政權、華人社群與跨國勢力之間錯綜複雜的權力互動。在這場無形的戰爭裡...
4月13日
0


「我錯了」背後的那個我:逃港者的自白與歷史
你可曾想過,一張悔過書,能道出多少跨越邊界的渴望與幻滅?
4月13日
0


香港為誰而慶?從「香港節」影集中看冷戰時代的文化戰場
在冷戰高峰的1970年代初,為什麼一個英國殖民地政府會傾全力舉辦一場全民慶典?又為何這場名為「香港節」(Festival of Hong Kong)的活動會在短短五年間舉辦三屆,卻在之後突然消聲匿跡? 若將這三本珍貴影集翻閱,燈火輝煌的夜景、載歌載舞的花車、華麗張揚的選美舞...
4月12日
0


紅日高照南大門:《大公報》文革唱片的時代見證
你可曾想過,一張薄如紙的紅色唱片,竟能承載一場政治運動的記憶? 這張由《大公報》發行的7吋33轉薄膜唱片《紅日高照南大門》,正是香港文化大革命時期的罕見見證。唱片以塑料薄膜壓製,外觀呈半透明紅色,輕巧易傳,形式上與當年內地發行的「語錄唱片」相似,卻更具靈活流通的特點。它不只...
4月12日
0


彭定康系列:回顧彭定康第三份施政報告
香港政府每年其中一項大事,就是發表施政報告,即使是英國殖民地時期的香港政府,也是如此。身為最後一任港督的彭定康,歷年的施政報告又是怎樣呢? 1994年10月5日,彭定康宣讀第三份施政報告,以「掌握千日,跨越九七」為封面。究竟香港在英國管治的最後一千日內,怎樣跨越九七呢?
4月11日
0


如何製造香港?跨太平洋策略的世界都市
在冷戰時期的香港,究竟誰在塑造這個城市的命運? 談起冷戰,大多數人會立即聯想到核武對峙、東西方陣營對抗、情報戰與意識形態衝突。然而,位於中國與西方之間的香港,既非戰爭前線,也非主權國家,卻在這場全球角力中扮演著微妙而關鍵的角色。
4月11日
0


冷戰下的文學樂園:《文藝新潮》與自由精神的嘗試
在殖民地香港的五十年代,你是否曾想過,一群青年文人如何在東西冷戰對峙、國共意識形態分裂的夾縫中,開創一個屬於自己的文學烏托邦?《文藝新潮》的誕生,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脈絡中孕育,為後世留下了難得一見的自由文化實驗。 《文藝新潮》創刊於1956年,由馬朗主編,集合了葉維廉、劉以鬯...
4月10日
0


《笑談渴飲香港血》對「香港前途問題」的啟發
岳飛〈滿江紅〉一句「笑談渴飲匈奴血」,或許喚醒香港人在中學年代的記憶,徐東濱一書《笑談渴飲香港血》,又可以喚醒香港人甚麼記憶呢? 先說書名,《笑談渴飲香港血》語出〈滿江紅〉,但是徐東濱在此處「用典」,意思大有不同,「香港血」是指「香港人的血汗」,是表達對「渴飲香港血」這件事...
4月10日
0


冷戰下的香港回憶:從個人記憶看時代縫隙
當我們談論冷戰時期的香港,是否往往只想到情報、諜戰與陣營對抗,而忽略了那些在時代縫隙中默默成長的個人生命與記憶? 鄭永常的《香港的回憶》,雖然是一部個人回憶錄,卻從他的成長歷程與親歷觀察中,勾勒出冷戰年代香港社會的深層風貌。作為一位學者兼文人,他的筆觸細膩真誠,透過記憶與敘...
4月9日
0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