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
一九四五緣起

本來,這不過是家中「有人」勒令要清書的私事。但當我和同事商量租倉放書時,他們卻出奇地雀躍,覺得可以索性正式做一個有規模、有特色的私人圖書館,讓圖書館的會員可以參與分享收藏,也可以讓公眾接觸到有關文獻的知識:「剩係自己一個人睇,實在太浪費,何況你可能根本無時間睇。」

我本來沒有這方面的打算,一來覺得我的收藏沒有太大價值,獻醜不如藏拙。不過和一些規模很大的圖書館館長討論過後,大家都覺得私人圖書館最重要的是溫度、獨特性,而不是講求量。雖然我不是研究 Hong Kong Studies,但我和香港有關的藏書,怎麼也有過萬本,每一本都是自己挑選的,沒有興趣的一定不會買。再加上這些年來收藏和香港有關的雜誌、報章、文檔、紀念品等等,又有另外的萬多份。作為一個小規模的起點,勉強足夠了。

我主要收藏的類型有幾類:和香港的國際關係有關的;與塑造香港獨特身份認同的代表性結構有關的(也就是左中右各種立場的代表性書刊和人物);還有可以反映舊香港「非組織性地建構公民社會」這個主題的。這三點,基本上是我個人切入理解香港的三大重點,也和我的個人經歷密不可分,很多作者都是我認識的人、或上一代認識的前輩。正因為我不是 Hong Kong Studies 出身,和不同立場的朋友都有交往、但始終不屬於其中,從這個方面看,我覺得我的選擇有一定不可取代性,不宜妄自菲薄。而且也有一些孤本、手稿價值不菲,孤芳自賞也有點可惜。

本來另一個不打算做這件事的原因,就是不希望要向別人交代。雖然私人圖書館的主權依然是個人,但無論門檻怎樣 selective,總需要和公眾分享某些內容,才可以做到以往一人之力做不到的效果。如果結果又要時刻交數,恐怕令我將本來喜歡做、可以調劑的事,變得興趣索然。

但很多事情的發生,改變了我的決定。主要有三點。

第一是從二手書店、舊書攤可見,這幾年「新香港」毀滅歷史的速度遠遠超乎想像。無論是圖書館下架的、移民斷捨離的、其他各種原因放棄圖書的,都令人很痛心,這裏說過很多次,就不再重覆。而且好些被拋棄的書籍,甚至留有上款、下款,當中不乏我認識的人。我知道了,總是禁不住直接找他們:為何不好好留下來呢?館名的「壹玖肆伍」自然是1945年,香港重光的日子,誰說保留住香港真正的歷史,不能保存我們對未來的信念?

第二是本來我以為圖書館可以傳承這方面的責任。但近年認識多了各地的圖書館長、管理員,感到很不安;這是一個宏大的議題,日後會慢慢詳談。簡單而言,「新香港」牆內的圖書館已經出現嚴重寧左勿右的大清洗,昔日不少人捐了寶貴資料給不同港館,現在卻都難以取回,有些更難以被閱讀。中文大學的中國研究服務中心,就是完美例子。

至於海外,一般圖書館根本不會願意收任何香港主題書,他們本身已經經營困難,到圖書館的人越來越少,年年都在清書。目前只有幾個地方有接受香港主題,基本上我都認識,都是有心人負責。問題是除了經費很有限,不會有資源搶救需要買的文物,更重要的是在這個時代,政府政策、經費也很難有延續性,如果主事人離開,或形勢改變,人走茶涼,後果也堪虞。

所以某大海外香港圖書館的負責人這樣鼓勵我:你應該自己做,因為香港人的知識典藏不應該放在同一個籃子,同路人背後互相支援,已經足夠。

我深以為然。

於是,近年我不斷收購香港舊書、文獻,真金白銀,童叟無欺。家人朋友都憂慮:這樣收購下去,自己能不能負擔已經是嚴峻問題,家中土地是另一個嚴峻問題,但終極的關鍵問題還是這個:what's next?

最觸動我的關鍵,正是一些私人藏書家的離世。他們本來有獨一無二的典藏,但沒有了主人,那些藏品恍惚瞬間失去了靈魂和生命,被變賣一些、捐調一些、丟棄一些,that's it。

每一個收藏家都不會抗拒錢,但都不會希望單純用金錢價值衡量一切,總覺得自己的 full collection 就是一個整體。然而,又有多少人的藏品可以身後完整地、holistically 維持下去?圖書館願意接受的只是極少數,其他人願意付款買的也是最有價值的那批珍本、孤本,但可能在原主人心目中,很多滄海遺珠都有不能取代的獨特地位,只是不為他人所知。

我不希望辛苦收集的東西有同一下場,KPI 就是要完整地把藏品延續下去:到我不在之後,下一代願意傳承也好、有人願意購買也好、有值得信任的圖書館願意接收也好,反正我都看不見,但必須有一個前提:完整地、而不是拆件地繼承下去。如果現在不好好打理,建立制度,增加價值,寫好每一件有價值物品的故事,和找同路人參與管理,又怎能在某一刻突然變出一個 structure 出來?

所以,租用地方存放香港主題書籍和文獻只是第一步,然後就得「見步行步」。在清單上,起碼得多行一百步才能「見得人」,至於能走多遠,盡力之後,就只能隨緣,希望我們可以同行下去。

謝謝大家。

壹玖肆伍・國際香港圖書典藏館 創辦人 沈旭暉教授
二零二五年二月

 

© 2025 by Glocal Hong Kong Library

  • Facebook
  • Instagram
  • YouTube
  • Patreon
bottom of page